2011.08.02
美国《环球邮报》网站7月1日文章:中国是如何“接管欧洲”的?(记者戴维?罗发自柏林)
?
上周,梁稳根隆重庆祝了他斥资1.4亿美元投建的一家工厂的落成。
这家建筑机械工厂位于德国工业中心科隆以西不远的莱茵河四周的贝德堡。
梁对记者说,在世界各地,中国产品都被看作是廉价和次等货,“我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这样,中国来到以一流制造业著称的德国,因为它自己也充分计划要成为一流的。关于中国进军德国,政府官员们予以庆祝。
本周,这种隆重的气氛再次泛起,因为温家宝总理乘飞机抵达柏林,受到了默克尔总理的迎接。温家宝带来了13位部长。这些领导人配合签署了14项新的协议。中国告竣了价值150亿美元的新商业交易,包括采购62架新的空客A320喷气式客机。
两位领导人都用了“新篇章”一词来描述相互间不绝加深的关系。就在这种关系到来之际,一些视察家担心,这个新兴的亚洲大国正准备进军欧洲。
德国享有盛名的经济昌盛在很洪流平上多亏了中国。中国现在是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同伴,仅次于法国和美国。
今天,每4辆公共汽车当中就有差未几1辆在中国销售。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对德国生产的精密机床具有巨大需求,以装备其生产工厂。
德国对中国十分谢谢。但正如莱茵河畔的这座新的金沙9001cc集团工厂所显示的,中国也正在雄心勃勃地加入德国和欧洲事务——并且并不但仅是作为贸易同伴。
在将于本月宣布的有关中欧关系的一篇重要论文的预报中,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写道:“中国正在接管欧洲。”
如果欧洲现在比较团结的话,是能够建立统一战线,以搪塞这种情况。但单个国家却在情况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与中国告竣协议。
普莱斯纳说:“这并非攻击中国。人们尽可能地获取经济时机。问题在于欧洲在中国问题上的战略。这种战略曾处于襁褓之中,现在则要困难得多,因为各国不想期待欧盟对统一战线加以统筹。”
这种各自为战的另一个例子则是中国有效地猎取欧洲的专业知识的要领。如果一家德国汽轮机公司想要在中国销售其产品,它就必须遵守有关70%外地成份的规则,而实际上意味着要在中国建厂,与一家外地公司合资。
几年后,这家外地公司就学到了大宗的德国技术知识,能够比较廉价地凭据相同的标准制造自己的汽轮机。这一历程称为“不自愿的技术转让”。
迄今为止,欧洲公司一直接受这种博弈,因为它们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就是说它们的总体境况获得改善。但普莱斯纳说,下一阶段可能的情况是,中国公司会在第三国市场上挖德国人的墙脚——好比说向拉美出售汽轮机——从而实质上排挤德国产品。
目前,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市场。但它将日益成为一个难以搪塞的竞争敌手。
0条评论